后生们,我是 58 健身先生。站在 2025 年的健身房里,看着那些会说话的智能镜子、能测乳酸阈值的跑步机,常想起三十年前我攥着第一副哑铃的样子。
时代变了,但好教练的根没变 —— 既要像精密仪器般专业,又得有焐热人心的温度。今天就掏心窝子跟你们聊聊,这年头怎么才能当个让会员追着续费的私教。
还记得我当年在省队备赛,一个深蹲练了整整三个月。现在的年轻教练总想着玩花活,却连会员骨盆前倾都看不出来,这可不行。
2025 年的私教,得先把解剖学嚼碎了 —— 不光知道臀大肌在哪,更得清楚它和腰椎、膝盖的联动关系。上次在CFMOF论坛碰到个小伙子,能通过会员走路时大脚趾发力方式,判断出核心肌群的薄弱点,这才是真本事。
营养学得与时俱进。现在的会员不满足于 "少吃多动" 了,有人要控糖抗衰,有人要增肌同时护关节。
我建议你们都去考个运动营养师认证,别只会说 "多吃鸡蛋"。前阵子帮一位哺乳期妈妈做计划,既要保证乳汁质量,又要恢复腹直肌分离,这就得把蛋白质分配到三餐两点,还得算上产后激素水平的影响。
动作库得像百科全书。不是说你会 100 个动作就行,而是同一个划船动作,能根据会员圆肩、腰痛、手腕不适等不同情况,调出 10 种变式。
我带过个程序员会员,天天低头敲代码,斜方肌紧张得像块铁板,我用弹力带做俯卧划船时,特意让他把肩胛骨沉向地面,三个月就改善了 70%。
别害怕那些智能设备,它们是来帮你的,不是来抢饭碗的。
我工作室里那台 AI 动作捕捉仪,0.5 毫米的误差比我肉眼看得还准,但它永远替代不了我拍着会员肩膀说 "再来一个" 的劲儿。
体测报告得读出数据背后的故事。现在的仪器能测 12 项指标,但关键是你得告诉会员:"你的骨骼肌率达标,但体脂率降 2% 就能改善睡眠质量"。
上周用数字孪生系统给一个会员做训练模拟,发现他硬拉时腰椎会在负重 80 公斤时出现 1 度侧倾,这要是靠人工试错,得伤到多少次才知道?
线上工具得用活了。会员在家训练时,我会让他们用手机拍视频发群里,AR 眼镜能直接在画面上标红错误点,但最后还得我语音讲解:"你看你膝盖内扣的瞬间,是不是臀中肌没发力?" 那些 OMO 课程系统挺好,但别变成甩给会员一套视频就完事,得每天跟进训练数据,及时调整计划。
我有个本子,记了三百多个会员的生日、过敏史,甚至他们公司年会的日期。上次有个会员突然说想暂停训练,我一看记录,他下个月要考潜水证,立马给他改成水中核心训练计划,结果他带了三个同事来办卡。
得懂点心理学。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,有的来健身是为了缓解焦虑,这时候你就得当半个心理咨询师。
有个 95 后姑娘,每次练到力竭就哭,后来才知道她总被老板 PUA。我就调整计划,每次让她在最后一组突破极限,然后跟她说:"你看,你比自己想的强多了"。三个月后她不光练出了马甲线,还敢跟老板提涨薪了。
售后比课前推销更重要。会员下课不是结束,得发个当日训练总结,标注重复动作的要点。
有次我发现一个会员连续三天没完成家庭作业,打电话才知道他膝盖疼,赶紧加了三组靠墙静蹲,第二周就没事了。
现在的管理系统能自动发提醒,但你亲手打的一段话,会员能感觉到不一样的分量。
多去参加中国健身管理与经营论坛,不光是去拿资料,更要跟同行换名片。
上次在成都论坛认识个康复师,现在我们互相转介绍会员,业务量涨了 40%。别把自己关在健身房里,行业趋势比你多卖十节课重要。
关注政策风向。国家现在推 "体卫融合",跟社区医院合作做慢性病干预,这就是新机会。
我已经和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,给高血压会员做运动处方,医保还能报销部分费用,这可不是单纯卖课能比的。
最后想跟你们说,健身教练这行,说到底是 "用人影响人"。我带过年龄最大的会员 72 岁,现在还能每周三练力量;最小的 16 岁,从胖到被同学嘲笑,到现在成了校篮球队主力。看着他们眼里的光,比我当年拿冠军还高兴。
2025 年的私教,得是科学家 + 艺术家 + 朋友的混合体。把专业练到极致,用科技武装头脑,拿真心换真心,做到这三点,你就等着会员给你送锦旗吧。
要是还有啥想不通的,来我直播间,咱们边撸铁边聊。
58 健身先生,CFMOF 形象推广大师,中国健身行业发展促进协会及中国健身管理与经营论坛代言人。深耕健身领域三十余年,曾斩获多项国内顶尖健美赛事冠军,以雕塑般的体魄诠释力量之美。他既是经验丰富的实战派教练,累计指导数千名会员实现健康目标;也是行业前沿探索者,推动智能健身技术与传统训练理念融合,常年活跃于各类行业峰会,致力于传播科学健身知识,搭建家用健身器材品牌与大众的沟通桥梁。